Skip to content
📝 0 个字 ⏱️ 0分钟

一根火柴

张老三家住村东头,每天早上五点十分准时醒来,雷打不动。

他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睁眼,而是伸手摸向床头柜。那里永远放着一盒火柴,红头的,印着“平安”两个字。他用粗糙的手指捻出一根,“嚓”的一声划亮,点燃床头的煤油灯。

这一划,就是四十年。

煤油灯亮起的那一刻,他才真正醒来。橘黄色的灯光在土墙上跳跃,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会盯着那跳动的火苗看上一会儿,直到火柴烧到指尖,才轻轻甩灭,扔进床边的铁皮罐里。

这个习惯始于新婚第二天。那时妻子秀兰还活着,她总说:“老三,你这火柴划得真亮,能把整个屋子都点亮。”

秀兰死于难产,孩子也没保住。那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了。从那以后,划火柴这个习惯,成了张老三与秀兰之间唯一的联系。每次划亮火柴,他总觉得秀兰还在身边,只是看不见摸不着,需要这一点火光才能显形。

村里的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张老三的儿子张强也去了深圳。儿子几次三番要接他去城里,他都拒绝了。

“我在村里住惯了,城里连个划火柴的地方都没有。”他说。

儿子在电话那头笑:“爸,现在城里谁还用火柴啊?都是打火机,一按就着。”

张老三固执地摇头,尽管儿子看不见:“那不一样。”

确实不一样。打火机没有那“嚓”的一声,没有硫磺燃烧时那股呛人的香味,更没有火柴梗在指尖慢慢燃烧的温度。这些,秀兰都知道。

直到那年冬天,张强带着女朋友小雅回村过年。

小雅是城里姑娘,第一次来农村,看什么都新鲜。她看见张老三划火柴点灯,惊讶得睁大了眼睛。

“叔叔,您还用这个啊?多不方便。”

张强在一旁解释:“我爸就这样,习惯了。”

那天晚上,张老三照例划火柴点灯。小雅坐在炕沿上,突然说:“叔叔,您知道吗?您这习惯挺环保的。一根火柴从生产到燃烧,碳排放几乎为零。要是全中国每个人都用火柴代替打火机,那得减少多少污染啊。”

张老三听不懂什么叫“碳排放”,但他记住了“环保”这个词。

小雅接着说:“我在环保组织工作,我们正在推广‘一根火柴’运动,就是鼓励大家用可再生资源代替塑料制品。您这习惯,正好是我们的宣传素材。”

张老三没说话,只是默默地把烧尽的火柴梗放进铁皮罐。那罐子里,已经积了厚厚一层灰烬。

第二天,村里来了几个年轻人,带着摄像机。小雅介绍说,这是她请来的纪录片团队,要拍张老三的“火柴生活”。

张老三局促地站在镜头前,手里捏着那盒火柴。

“叔叔,您就像平时一样,划火柴就行。”小雅鼓励他。

他颤抖着手,划了三次才把火柴划着。火光跳动,他忽然想起秀兰的话:“老三,你这火柴划得真亮,能把整个屋子都点亮。”

那一刻,他不再紧张了。

纪录片拍得很顺利。摄影师捕捉了他划火柴的每一个细节:粗糙的手指捏着火柴梗的姿势,火柴头与砂纸摩擦瞬间迸发的火星,火焰如何从微弱到明亮,以及他凝视火苗时那专注的神情。

片子剪出来后,小雅先放给张老三看。屏幕上,他的动作被放慢,划火柴的声音被放大,“嚓”的一声,仿佛能划破时空。

“叔叔,您看,多美啊。”小雅说。

张老三盯着屏幕,喃喃道:“秀兰也是这么说的。”

纪录片《一根火柴》在网上发布后,意外地火了。点击量几天内突破百万,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张老三不知道什么是点击量,只知道陆续有记者来村里采访他。

记者问:“张大爷,您为什么坚持用火柴四十年?”

他想了想,说:“习惯了。”

就这三个字,却被记者写成了一篇长篇报道:《习惯的力量——一个农民和他的火柴》。文章里写道:“在这个追求快捷的时代,张老三用四十年如一日的习惯告诉我们:最朴素的方式,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力量。”

春天来了,村里发生了奇怪的变化。

先是村西头的王老五不再用一次性打火机,改用了火柴。然后是村委会决定,全村禁止使用塑料打火机,改为发放可降解的火柴。

小雅的环保组织借此机会发起了“一根火柴,一个地球”的活动,号召全国农村用火柴代替塑料打火机。短短三个月,三家濒临倒闭的火柴厂重新开工,上千名下岗工人重返岗位。

张强给父亲看手机上的新闻:“爸,您上电视了。”

屏幕上,主持人正讲述着“一根火柴引发的环保革命”。张老三眯着眼睛看了半天,摇摇头:“不就是划个火柴嘛,有啥好说的。”

他还是每天五点十分醒来,摸向床头柜,捻出一根火柴,“嚓”的一声划亮。

只是现在,铁皮罐里的火柴梗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了。村里人常常送来他们用过的火柴梗,说是要放在这个“有灵气”的罐子里。罐子满了又空,空了又满,仿佛装下了所有人的习惯。

有一天,张老三在整理罐子时,发现罐底刻着一行小字,是秀兰的笔迹:“一点火光,一世温暖。”

他这才明白,秀兰早就知道他会坚持这个习惯。也许在她眼里,这不仅仅是一个习惯,而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点坚持,对黑暗的一点抵抗。

夏天到来时,张老三收到一封信,是那家重新开工的火柴厂写来的。信里说,感谢他的习惯,保住了全厂工人的饭碗。随信寄来的,是十盒特制的火柴,火柴梗比普通的更长,燃烧时间更久。

那天晚上,他划着一根特制的火柴,看着它慢慢燃烧。火光明亮而持久,照亮了整个屋子,也照亮了墙上秀兰的照片。

照片里的秀兰,笑得温柔。

火柴燃到一半时,张老三忽然明白了什么。他想起秀兰生前总爱说:“老三,小事做好就不小。”原来,她早就知道,小习惯会带来大改变。

就像一根火柴,看似微弱,却能点亮黑暗;看似短暂,却能延续四十年;看似平常,却能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第二天,张老三主动给儿子打了电话。

“强子,我想去城里住几天。”

电话那头的张强愣住了:“爸,您不是说在城里不能划火柴吗?”

张老三笑了:“我可以教城里人划火柴啊。”

他挂掉电话,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灶台里的柴火。火光跳跃,映红了他布满皱纹的脸。

这一刻,他仿佛看见秀兰在火光中对他点头微笑。

那笑容,就像四十年前新婚第二天早上一样,明亮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