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锈里的春天
那年冬天,王卫东的自行车修理铺终于撑不下去了。
铺子开在城东的老街上,门面不大,墙上挂满了各种型号的轮胎,地上散落着工具和零件。三十年来,他修过的自行车能绕小城好几圈。可现在,街上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
“老王,这个月房租要是再交不上,我只能把铺面租给别人了。”房东站在门口,嘴里呼出白气,“有人出三倍价钱要开奶茶店。”
王卫东蹲在地上,手里捏着一颗生锈的螺丝,没抬头。
傍晚,他拉下卷帘门,声音在空荡的街上回响。回到家里,妻子正在厨房煎药,满屋子都是苦味。三年前她查出肾病,每周要做两次透析,家里的积蓄早就掏空了。
“房东今天来了?”妻子问,没转身。
“来了。”王卫东说,把外套挂在门后。
“要不...就把铺子关了吧。”妻子的声音很轻,“我听说城南工厂在招保安,一个月两千八。”
王卫东没接话。他五十三岁了,除了修自行车,什么都不会。
那天夜里,他独自回到铺子。卷帘门半开着,他钻进去,没开灯,就坐在那张坐了三十年的小板凳上。月光从门缝漏进来,照在工作台上那些陪伴他半生的工具上。
他突然想起父亲的话。父亲也是个修车匠,临终前对他说:“卫东,记住,困难的中心蕴藏着机遇。就像自行车链条,最僵硬的那一节,上点油,反而成了最灵活的地方。”
那时他年轻,不懂这话的意思。现在他五十三岁,好像有点明白了。
第二天清晨,王卫东没像往常一样开张。他骑着那辆老旧的二八大杠,在城里转了一整天。他看见学生们骑着共享单车去学校,年轻人骑着山地车锻炼,甚至还有几个外国人骑着昂贵的公路车郊游。
傍晚时分,他停在滨河公园门口。那里停着几十辆共享单车,许多都有毛病:车把歪了,刹车不灵,轮胎没气。一个运维小哥正忙得满头大汗,工具撒了一地。
“这样调刹车不对。”王卫东忍不住开口。
小哥抬头,看见是个老师傅,赶忙让开位置。王卫东三下五除二调好了刹车,又顺手把另外几辆车的毛病都处理了。
“老师傅,您真厉害!”小哥擦着汗,“我们公司正缺您这样的老师傅呢!现在共享单车毛病多,运维人手不够,修不过来。”
王卫东的心跳突然快了。
一周后,王卫东的修理铺重新开张了。不过这次,门口多了块新牌子:“共享单车特约维修点”。
起初生意不多,但他修得认真。别的维修点只做简单调试,他却把每辆车都当作自己的车来修。渐渐地,运维小哥们都愿意把车往他这里送。他们发现,经王卫东修过的车,返修率特别低。
一个月后,王卫东算了算账,居然赚了四千多。他交上了房租,还给妻子买了新药。
转折点在一个雨夜。一家共享单车公司的区域经理亲自上门,说是有批新车设计有问题,刹车系统故障率高,问王卫东有没有解决办法。
王卫东研究了一整夜,最后发现是刹车线外套管材质太硬。他用自己库存的老式套管替换后,问题迎刃而解。
“老师傅,您这可帮我们大忙了!”经理激动地说,“我们愿意聘您做技术顾问,月薪八千,您看行吗?”
王卫东摇摇头:“我就守着这个铺子。你们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拿来我看看就行。”
经理遗憾地走了,但第二天送来了二十辆需要维修的车。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公司找上门来。王卫东的小铺子成了城里共享单车维修的中心。他甚至带起了两个徒弟,都是下岗工人。
一年后的春天,王卫东还清了所有债务,妻子的病情也稳定下来。阳光明媚的午后,他坐在铺子门口,看着街上各式各样的自行车来来往往。
一个年轻人推着辆坏掉的共享单车过来:“老师傅,能修吗?”
王卫东接过车,检查了一下:“小毛病,刹车线松了。”他边说边拿起工具,三下两下就修好了。
“多少钱?”年轻人问。
“不要钱。”王卫东摆摆手,“共享单车公司付过了。”
年轻人道谢着骑走了。王卫东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父亲那句话——“困难的中心蕴藏着机遇”。
他现在终于明白了。曾经以为自行车时代的结束就是自己职业生涯的终结,没想到却是新的开始。时代变了,但自行车没消失,只是以新的形式回来了。而他自己,在看似绝境的时刻,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
夕阳西下,王卫东准备关门。他拉起卷帘门,金属摩擦声一如既往。街对面的奶茶店亮起了霓虹灯,几个年轻人说笑着走进去。
生活就是这样,他想。旧的去了,新的来了。困难的中心,果然藏着机遇。就像自行车链条,最僵硬的那一节,上点油,反而成了最灵活的地方。
他锁上门,转身走向家的方向。明天,还有更多的自行车等着他来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