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登峰
清晨六点,山雾未散,梅岭的石阶在薄雾中若隐若现。陈砚背着工具包,脚步轻稳地踏上通往山顶的步道。他的身影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瘦削,但每一步都像钉子般扎实,仿佛与这山融为一体。
他是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护林员,也是这座山最熟悉的“攀登者”。十年来,他日日巡山,风雨无阻。别人登山是为了登顶看景,而他登山,是为了俯身——俯身查看树根是否松动,俯身清理滑坡隐患,俯身记录每一片落叶的腐化程度。
“攀高者,必精于俯身。”这是他写在巡山日志扉页上的一句话,也是他从师傅老周那里继承的信念。
十年前,陈砚还是个刚毕业的林学专业大学生。他怀揣着“建设生态中国”的理想,报名成为梅岭护林员。第一天上山,他穿着崭新的登山鞋,背着轻便背包,意气风发地冲在最前头。可还没走到半山腰,就被老周叫住。
“你走得太快了。”老周蹲下身,指着一截裸露的树根,“你看,这棵杉树根系已经外翻,再不加固,一场大雨就可能倒伏。你刚才只顾抬头看路,却没看见脚下的危机。”
陈砚愣住了。他低头看去,才发现沿途竟有十几处类似的隐患:松动的石块、被动物刨开的土层、断裂的枯枝……这些,都是他眼中“不值一提”的细节。
老周拍拍他的肩:“想登高山,先学会低头。山不会说话,但它把所有秘密都藏在脚下。”
那一刻,陈砚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俯身”的意义。
从此,他开始改变。他不再追求速度,而是放慢脚步,俯身观察。他学会了用指尖感受土壤湿度,用耳朵听风穿过林梢的声音判断树冠健康,用眼睛捕捉动物足迹判断生态平衡。他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俯身”所得:某处蚁穴扩张可能引发土层松动,某片蕨类异常枯黄或暗示地下水质变化……
三年后,老周退休。临走前,他把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锹交到陈砚手中:“这山,交给你了。”
陈砚接过铁锹,也接过了责任。
时间流转,梅岭逐渐成为热门徒步胜地。游客多了,问题也多了。乱扔垃圾、擅自野炊、破坏植被……更严重的是,有人为了拍照,竟攀折珍稀植物。陈砚一次次劝阻,却常遭冷眼。
“你不过是个看山的,管得着吗?”有人冷笑。
他不争辩,只是默默俯身捡起垃圾,修复被踩踏的草皮,为受伤的树木包扎。他在山道旁设立简易展板,手绘图解讲解生态保护知识;他录制语音导览,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讲述每棵树的故事。
渐渐地,有人开始驻足倾听。有孩子问他:“叔叔,那棵歪脖子松树为什么没被砍掉?”
他蹲下身,指着树干上的疤痕:“它小时候被雪压弯了,但一直努力向上长。你看,它的枝叶反而形成了独特的形状,成了许多小鸟的家。”
孩子睁大眼睛:“它好坚强啊。”
陈砚笑了:“所以,我们更要保护它。”
2023年夏,台风“海葵”来袭。气象台发布红色预警,要求所有人员撤离。陈砚却坚持留下。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风雨交加的夜里,他打着手电,逆风而行。他俯身检查每一处排水沟,清理堵塞的落叶;他攀上陡坡,用绳索固定摇晃的树木;他在泥泞中匍匐前进,只为确认一处滑坡预警点是否安全。
凌晨三点,他发现主步道上方的山体出现裂缝,泥水正缓缓渗出。他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联系指挥部,组织留守人员连夜搭建临时拦挡。他的声音在风雨中几乎被吞没,但每一个指令都清晰准确。
天亮时,山洪暴发,那处裂缝果然发生滑坡。但由于提前预警和防护,未造成人员伤亡。救援队赶到时,看到的是陈砚浑身泥泞、蜷缩在观测点旁的身影。
“你疯了吗?这么危险还留下来!”
他抬起头,声音沙哑:“我是这山的守夜人。它养我十年,我不能在它最需要时离开。”
这一夜,他成了“梅岭英雄”。媒体争相报道,称他为“逆行的守护者”。但他只在采访中说了一句:“真正的攀登,不是站在山顶俯视众生,而是俯身倾听大地的呼吸。”
2025年春,湖南湘江新区启动“生态智慧山林”项目,计划将梅岭打造为城市生态屏障与科研基地。项目组遍寻人选,最终锁定了陈砚。
“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会爬山的人,而是懂山的人。”项目负责人说,“陈砚的巡山日志,比任何卫星数据都更真实。”
陈砚被聘为首席生态顾问。他没有因此坐进办公室,而是带着团队重回山林。他教年轻工程师如何“俯身”观察:如何从一片叶子的卷曲判断空气污染,如何从蚂蚁的迁徙路线预判气候变化。
“你们看的是数据,我看的是生命。”他说。
一次规划会上,有人提议砍伐一片老林,改建观景平台。陈砚站起身,打开投影,展示他十年来拍摄的同一棵树的四季变化。“这棵树活了三百年,见证过多少风雨?我们所谓的‘开发’,会不会只是对自然的傲慢?”
他提出替代方案: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地形建设悬空步道,既保护植被,又提升体验。方案最终被采纳。
项目推进中,他依然每天巡山。不同的是,身后多了一群年轻人,跟着他俯身查看、记录、讨论。他们称他为“陈老师”,而他总说:“我不是老师,只是个还在学习的攀登者。”
同年五月,中山市实验中学的舞蹈《攀登》在全省获奖。演出视频传到陈砚手中。他看着舞台上学生们以“俯身登攀”为核心动作,演绎团结互助、负重前行的精神,久久无言。
他回了一条信息给编导朱东黎教授:“你们跳出了山的灵魂。”
朱教授回道:“是我们从像你这样的人身上,看到了真正的攀登。”
2025年秋,湘江科学城全面封顶。在落成仪式上,新区领导引用了一句新标语:“攀高者,必精于俯身。”
台下掌声雷动。
而此时的陈砚,正俯身在梅岭深处,为一株新发现的濒危兰花搭建保护罩。手机震动,是项目组发来的直播链接。他看了一眼,笑了笑,继续手中的工作。
他知道,真正的“高”,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每一次俯身的专注里。
就像老周当年说的:“山不会说话,但它记得每一个为它弯腰的人。”
又一个清晨,一群小学生来到梅岭开展自然教育课。陈砚带着他们走在山道上。
“陈老师,您每天爬这么高,累吗?”一个孩子问。
他停下脚步,指着前方蜿蜒向上的石阶:“累啊。但你知道吗?最难的不是往上走,而是学会往下看。”
他蹲下身,拾起一片落叶:“你看,这片叶子落下来,会变成泥土的养分,让新的树苗长大。我们俯身,不是为了低头,而是为了让更高的生命能够生长。”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远处,朝阳穿透云层,洒在山巅。陈砚站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泥土,继续前行。
他的背影不高大,却坚定如松。
在这座山上,有人追求登顶的荣耀,而他选择俯身的坚守。因为他深知——
所有真正的攀登,都始于一次谦卑的弯腰。
所有伟大的高度,都扎根于无数次俯身的耕耘。
攀高者,必精于俯身。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生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