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
一
老李头在县医院门口支了个修鞋摊,一修就是三十年。他的手指粗糙得像树皮,指甲缝里永远嵌着黑乎乎的鞋油。每天早晨七点准时出摊,风雨无阻。他总说:"修鞋这活儿,讲究的就是个准头。"
我认识老李头那年才十二岁。那天我穿着新买的球鞋去上学,半路上鞋底开了胶。我蹲在路边手足无措时,老李头向我招了招手。
"小子,过来。"他的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
老李头接过我的鞋,从工具箱里掏出一管胶水,在开裂处涂了薄薄一层,然后用一根细铁丝固定,动作麻利得像在变魔术。
"三块钱。"他把修好的鞋递给我。
我没带钱,支支吾吾地说下午送来。老李头摆摆手:"不急,记得就行。"
那天下午我送钱去时,看见老李头正教一个瘦小的男孩修鞋。男孩约莫十五六岁,眼睛大得出奇,盯着老李头的手一眨不眨。
"这是我徒弟,小六。"老李头向我介绍,"别看年纪小,手可巧着呢。"
小六腼腆地笑了笑,继续低头摆弄手中的鞋。我注意到他的手指修长白皙,与老李头的形成鲜明对比。
二
后来我常去老李头那儿修鞋。小六进步神速,不到半年就能独立完成大部分修补工作。老李头常常一边喝酒一边夸:"这小子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料。"
但小六不满足于简单的修补。他开始研究各种鞋的构造,甚至拆了自己的布鞋研究针脚。有一天,我看见他拿着本破旧的《制鞋工艺》在看,书页已经泛黄卷边。
"你想当鞋匠?"我问他。
小六的眼睛亮了起来:"我想做世界上最好的鞋。"
老李头听见了,哈哈大笑:"修鞋的和做鞋的不是一路人。我修了一辈子鞋,连个鞋样子都画不圆。"
小六没说话,只是默默地把书收了起来。但从那天起,他工具箱里多了铅笔和草稿纸。
三
小六十八岁那年,县里来了个意大利皮鞋商,在酒店举办小型展览。小六偷偷溜进去看,回来时眼睛发亮。
"李师傅,那些鞋的做工太精细了!"他激动地说,"皮子软得像丝绸,针脚密得看不见。"
老李头哼了一声:"外国人的东西,华而不实。"
第二天,小六没来出摊。老李头气得直跺脚:"翅膀硬了就想飞!"
一周后小六回来了,带着一双他自己做的皮鞋。那鞋样子古怪,鞋头尖得像锥子,老李头看了一眼就说:"这鞋能穿?"
小六坚持让老李头试穿。老李头骂骂咧咧地套上,站起来走了两步,突然不说话了。
"怎么样?"我问。
老李头慢慢坐下,脱下鞋仔细端详:"他娘的,还真舒服。"
四
小六决定去城里学艺。临走那天,老李头把跟随自己三十年的修鞋工具送给了他。
"拿着吧,我用不着了。"老李头说,"记着,手艺人最金贵的就是这双手。"
小六跪下来给老李头磕了三个头,然后背着包袱走了。老李头站在摊前,一直望到小六的身影消失在街角。
小六走后,老李头的摊子照常开张,但他常常望着小六以前坐的位置发呆。有顾客问他徒弟去哪了,他就说:"飞了,飞远了。"
五
五年后,县里开了家"六记皮鞋店",老板就是小六。他的鞋卖得贵,但供不应求。有人说市长都穿他做的鞋。
开业那天,小六亲自去请老李头。老李头死活不肯去:"我一个修破鞋的,去那种地方干啥?"
最后是我硬拉着他去的。店里灯光明亮,玻璃柜里摆着锃亮的皮鞋,每双下面都标着令人咋舌的价格。
小六穿着一身西装迎出来,老李头几乎认不出他了。但当小六握住老李头的手时,那双手虽然白净了许多,却依然有力。
"李师傅,我给您做了双鞋。"小六拿出一双黑色布鞋,样式朴素,但针脚细密均匀。
老李头试了试,大小刚好。他站起来走了几步,突然红了眼眶:"好鞋,好鞋啊。"
店里的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衣着寒酸的老头。小六大声说:"这是我师父,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六
老李头去世前,床边整齐地摆着那双布鞋,几乎没怎么穿过。他对我说:"小六比我强,强多了。做师父的,不就盼着这一天吗?"
葬礼上,小六哭得像个孩子。他亲手给老李头换上一双崭新的皮鞋,那是他最新设计的款式。
"李师傅一辈子给人修鞋,自己却没穿过几双好鞋。"小六哽咽着说。
如今"六记"已经成了全国知名的品牌,但每双鞋的鞋盒里都放着一张卡片,上面印着老李头修鞋摊的照片和一句话:
"好手艺,从修好第一双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