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0 个字 ⏱️ 0分钟

逆风而行

清晨五点,海天相接处泛起一抹灰白。郑晚秋站在码头边缘,望着远处翻涌的乌云,耳边是风掠过缆绳的呼啸声。她紧了紧身上的防水外套,指尖微微发颤,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即将到来的风暴。

这是她第一次独自驾驶渔船出海。父亲突发脑溢血住院前,只来得及留下一句话:“船不怕风浪,怕的是没人掌舵。”那晚,她跪在医院走廊,泪水无声滑落。父亲一生与海为伴,从不退缩,哪怕台风来袭也坚持出海。他曾说:“空船最怕风,压了舱才稳当。”如今,这句话成了她唯一的信念。

渔船“晨光号”在波涛中轻轻摇晃。郑晚秋深吸一口气,启动引擎。她知道,若再不出海,家里的积蓄撑不过这个月。母亲常年卧病,弟弟还在读高中,渔具店的账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她不能倒下,也不敢倒下。

刚驶出港湾十海里,风暴便如约而至。狂风卷着巨浪扑向船身,雨水如针般刺在脸上。雷达屏幕上,一团浓重的红色风暴云正快速逼近。通讯器里传来海事局的紧急广播:“所有船只立即返航!台风‘海燕’已升级为强热带风暴,请勿冒险前行!”

郑晚秋的手紧紧握住舵轮,指节泛白。她想起了父亲讲过的那个老船长的故事——当货轮卸货后遭遇风暴,船长却命令往货舱灌水。年轻的水手不解,船长说:“负重的船才不会被掀翻,轻飘的空船最容易倾覆。”

她咬牙,没有掉头。

风浪越来越猛,船体剧烈颠簸。一个巨浪砸来,整艘船几乎垂直抬起,又重重落下。她被甩到舱壁上,肩膀撞得生疼。但她没有松手,反而更加用力地稳住方向。她知道,此刻退缩,不仅渔船会毁,连带着父亲一生的心血也将付诸东流。

就在她几乎力竭之时,雷达上出现了一个微弱的信号——前方二十海里,有一艘小型渔船正在沉没。求救信号断断续续:“……引擎故障……进水……三人被困……”

她愣住了。救?还是不救?

理智告诉她:自己都岌岌可危,再去救人无异于送死。可若不去,那三条命就真的没了。

她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父亲的身影。他曾救起过七名落水渔民,自己却因此错过了最后一次体检,延误了病情。母亲曾埋怨他太傻,他只笑着说:“海上的命,都是连着的。”

郑晚秋睁开眼,调转船头,冲向风暴中心。

接近遇险船只时,风速已达每秒35米。她小心翼翼靠近,用缆绳固定两船。一名男子抱着孩子从甲板爬过来,另一名老人因腿伤无法移动。她冒着被巨浪卷走的风险,三次往返于两船之间,终于将三人全部救上“晨光号”。

就在最后一人登船的瞬间,一道闪电劈下,击中了那艘废弃渔船。火光一闪,随即被暴雨吞没。

“你疯了吗?”被救的男子颤抖着问,“这么大的风,你还敢过来?”

郑晚秋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声音坚定:“如果每个人都等风停了才行动,那世上就不会有救援了。”

返航途中,风浪依旧凶猛。但她已不再恐惧。她想起父亲的话,也想起那位老船长的智慧。她打开压载舱阀门,让海水缓缓注入船底。随着船身一点点下沉,稳定性反而增强。狂风虽烈,却再也无法轻易掀翻这艘负重前行的船。

当“晨光号”终于驶入港湾时,天边已露出第一缕晨光。海事局的救援艇早已等候多时。医护人员迅速将伤者送往医院,而郑晚秋站在甲板上,浑身湿透,却挺直了脊背。

新闻很快传开。本地媒体以《风暴中的逆行者》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有人称她为“女版老船长”,也有人说她是“新时代的海燕”。

但她只是淡淡地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记得,船在负重时最安全,人在坚持中才强大。”

几天后,父亲病情稳定,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船回来了?”

她点点头:“回来了,还带了三个人。”

父亲笑了,眼里闪着泪光:“好,好……这才是咱们家的种。”

这件事之后,郑晚秋的生活悄然改变。渔村的年轻人开始主动找她请教航海经验,甚至有人提议成立“女子渔船队”。起初她犹豫,毕竟这个行业向来由男性主导。但当她看到那些女孩眼中的渴望时,她想起了潇洒姐在“趁早自媒体创业实战课”上说过的话:“当我们真正想做成某件事时,就应该像运动员一样主动出击!”

于是,她开始录制短视频,分享航海技巧、应对风暴的方法,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冷静。她的账号名叫“逆风而行”,短短一个月,粉丝突破十万。

有人质疑:“一个渔家女懂什么自媒体?”

她回应:“我懂风,懂浪,懂怎么在绝境中活下去。这些,够不够?”

够了。

她的视频被越来越多的人转发。有创业者说,看她驾船穿越风暴的样子,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有学生留言,说她在暴风雨中救人的那一幕,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勇气。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家海洋科技公司联系她,希望合作开发“智能渔船导航系统”,专门针对小型渔船在恶劣天气下的安全航行。他们说:“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技术,更需要像你这样真正懂海的人。”

项目启动那天,她在演讲中说:“很多人以为,面对风暴,最好的选择是躲避。但我想说,有时候,我们必须迎上去。不是逞强,而是因为,只有穿过风暴,才能看到真正的海平线。”

台下掌声雷动。

而此时,在医院病房里,父亲正看着直播,嘴角含笑。母亲握着他的手,轻声说:“你看,她比你还像你。”

他点点头:“她比我强。我只学会了和风浪共处,她却教会了别人如何成为风浪本身。”

是的,郑晚秋不再只是一个渔家女,也不再仅仅是“某个船长的女儿”。她是风暴中的掌舵者,是黑暗里的光,是无数人眼中“坚持”的化身。

她曾在日记中写道:“人生不会永远风平浪静。会有失业、有病痛、有背叛、有绝望。但只要我们不放弃掌舵,哪怕船破了,也能漂到岸边。真正的坚持,不是无视风暴,而是明知有风暴,依然选择出发。”

一年后,“逆风而行”团队正式注册为合作社,吸纳了十二名女性渔民,共同经营渔业与海洋教育项目。她们的口号是:“我们不做等待晴天的人,我们要做掀起浪潮的人。”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郑晚秋带着弟弟来到海边。他即将参加高考,压力巨大,一度想放弃。

她指着远处的海面说:“你看那艘小船,它现在很小,但只要不停航,终会变成大船。风暴不可怕,可怕的是停在原地。”

弟弟望着姐姐被海风吹乱的长发,忽然明白了什么。他低声说:“姐,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不怕风,不怕雨。”

她笑了,搂住他的肩膀:“记住,面对任何风暴都要坚持。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证明——我们可以。”

夕阳西下,海面金光粼粼。一艘渔船缓缓驶向远方,船尾划出长长的波痕,仿佛在大海上写下一行字:

“让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而这行字,终将被更多人看见,也被更多人书写。

因为她知道,每一个坚持到底的人,都是风暴本身。

而风暴,从不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