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0 个字 ⏱️ 0分钟
推理模型思维链

《墨池新声》

暮春三月的青州书院,松烟墨在澄心堂纸上洇开一朵朵墨梅。七岁的林砚之跪在紫檀案前,看师父陆怀瑾执笔写下"青出于蓝"四字。狼毫转折处笔锋如剑,最后一捺却忽地顿住:"此字最后一笔当藏锋而收,你可知为何?"

砚之攥紧袖中半块松烟墨,那是他连续七夜在墨池旁研磨所得。去年今日,师父曾指着池中倒影叹道:"荀子所言'青取之于蓝',原是蓝草染出的靛青更胜其蓝。"彼时他尚不懂,如今望着池中自己与师父的倒影,忽觉衣襟处沾染的墨香竟比师父更沉静。

"师父,弟子今日在《石门颂》中悟到新解。"砚之捧着新写的《石门颂》拓片,右下角"天雨流芳"四字竟比陆怀瑾三十年的旧作更见风骨。陆怀瑾抚过那些游走的篆书,指尖微颤:"这'雨'字最后一捺的转折...竟与你七岁时的涂鸦如出一辙。"

秋分那日,汴梁书会举办"墨韵千年"大赛。陆怀瑾将珍藏的澄心堂纸铺满三丈案台,砚之却取来池中沉淀五年的墨浆。当第一缕晨光穿透窗棂,他蘸着墨浆在素宣上挥毫,笔走龙蛇间忽有异香弥漫——竟是池底沉睡多年的古墨苏醒,吐出千年未散的松烟气息。

"这是...墨池龙吟?"陆怀瑾手中的茶盏应声而碎。砚之笔锋陡转,写下"青胜于蓝"四字时,满堂松烟竟凝成实质的冰纹。观赛的太师爷抚掌大笑:"昔年李谧青出于蓝,今日林砚之青胜于蓝!"

暮色四合时,陆怀瑾将祖传的狼毫笔系在砚之腰间。月光漫过砚台,照见池中两道并行的身影——一个仍如初见时般执笔如剑,另一个已能在墨色中看见更远的天地。池水深处,沉睡的古墨忽然化作游龙,衔着两盏茶灯破水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