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0 个字 ⏱️ 0分钟

《爱的种子在分享中生根》

初秋的清晨,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常熟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会刚刚结束,校园里还回荡着孩子们清脆的笑声。吕明婕副校长站在教学楼前,望着远处那片金黄的银杏林,轻轻叹了口气。

“教育,就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她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画纸。“老师!这是我的画!”她仰起小脸,眼睛亮晶晶的,“我画的是‘家’。”

吕老师接过画纸,只见上面用蜡笔涂满了红、橙、黄三色:中间是一栋小房子,屋顶上插着一面小小的红旗;房子旁边站着三个模糊的人影——一个高大的爸爸,一个温柔的妈妈,还有一个正踮脚张望的小女孩。

“你为什么把房子画得这么小?”吕老师轻声问。

小女孩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声音细如蚊蚋:“因为……弟弟还没来。”

原来,这个叫艾米的女孩是独生女,父母一直很疼她。可就在两个月前,她迎来了一个小弟弟。从那天起,家里所有的目光都开始转向那个软乎乎的小生命。她不再被抱在怀里听睡前故事,也不再是妈妈唯一的宝贝。

“我讨厌他。”艾米曾对奶奶说,眼泪啪嗒啪嗒掉在地板上。

奶奶没有责备,只是轻轻抱住她:“你知道吗?爱就像一盆花,如果只浇自己一个人,它会枯萎。但如果你愿意分给身边的人,它就会越开越茂盛。”

那时艾米不懂。

直到有一天,幼儿园组织“小小志愿者”活动。老师让每个孩子带一件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去送给孤儿院的孩子们。

艾米犹豫了很久,最终从柜子里翻出她最珍爱的布娃娃——那是妈妈在她生日时送的,身上还绣着她的名字。

“你真的要送出去吗?”妈妈心疼地问。

艾米点点头,却咬着嘴唇不说话。

当她把娃娃放进捐赠箱的那一刻,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不是难过,而是一种奇怪的、暖暖的感觉。

几天后,老师带来了一封来自孤儿院小朋友的信。

“亲爱的姐姐:谢谢你送的娃娃。我现在每天晚上都抱着她睡觉,她说她是我的‘守护天使’。我也想交个朋友,可以写信给你吗?”

艾米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忽然笑了。她拿出彩笔,在信纸上画了一朵向日葵,下面写着:“我也可以做你的守护天使。”

第二天,她主动要求帮弟弟换尿布。虽然笨手笨脚,弄得到处都是,但她坚持做完,然后骄傲地说:“看,我也会照顾人了!”

奶奶看见这一幕,眼眶微微发红。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学期末的“班级成长展”。

每个孩子都要展示自己这半年来的进步。艾米站上讲台,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相册。

“这是我第一次当‘小老师’。”她声音不大,却很坚定。

原来,为了准备这次展览,班里决定由学生自主策划。艾米被推选为“文化组长”,负责设计班级墙报。起初她不敢开口,怕说错话。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开始尝试组织小组讨论,甚至主动找其他同学帮忙。

有一次,她发现同桌小宇总是低着头,不愿意参与。艾米悄悄问他:“你喜欢画画吗?”

小宇点点头,又摇摇头:“我画不好,别人会笑话我。”

艾米想了想,把自己的画本递过去:“那你先帮我画个边框吧?我保证不会笑你。”

小宇迟疑片刻,接过铅笔,认真地画了起来。后来,那幅边框成了整面墙报最亮眼的部分。

“原来,分享不只是给别人东西,”艾米在台上说,“而是把害怕、害羞、不自信这些‘小石头’,变成一起搭城堡的砖块。”

台下响起热烈掌声。

放学后,艾米和弟弟坐在阳台上吃水果。她剥了一个橘子,掰成两半,一半递给弟弟,一半留给自己。

“你为什么给我?”弟弟睁大眼睛。

“因为……”艾米顿了顿,笑着说,“我们一起长大,才更有意思啊。”

那一刻,阳光正好照进窗棂,橘子皮上的水珠闪闪发亮,像一颗颗小小的星星。


时间悄然流转,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

学校举办“亲子共读节”。每个家庭都要选一本书,和孩子一起朗读并录制视频。

艾米一家也报名了。他们选的书,是《爱的教育》。

那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客厅地毯上。爸爸读着安利柯的日记,妈妈轻声翻译,艾米则在一旁时不时插嘴:“我觉得小石匠的故事特别感人,他明明那么穷,却还愿意帮别人修桌子。”

弟弟好奇地问:“那他怎么不自己买新桌子呢?”

艾米笑了:“因为他知道,帮助别人比拥有更重要。”

妈妈突然说:“其实啊,爱就像种子。你种下去的时候,可能看不见它发芽,但它一直在地下努力生长。只有当你愿意把它分享出去,它才会真正长大。”

艾米怔住了。

她想起去年冬天,自己曾因为弟弟抢了她的玩具而大哭。那时候她觉得,爱是独占的,是“我的”。

但现在,她明白了:爱不是占有,而是传递。

她悄悄走到窗边,打开一扇小窗。外面,风轻轻吹过,几片樱花飘落下来,落在她的掌心。

她闭上眼,低声说:“谢谢你,让我学会分享。”

那一夜,她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棵大树,根须深深扎进土壤,枝叶伸向天空。每一片叶子,都挂着一个孩子的笑脸。


几个月后,艾米升入二年级。新班主任是一位年轻教师,名叫林悦。

开学第一天,林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

“爱被分享时,才会成长。”

教室里安静极了。

林老师环视一圈,微笑着说:“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没人回答。

她走到艾米面前:“艾米,你能说说吗?”

艾米站起来,声音清亮:“我知道了。以前我以为,爱是爸爸妈妈给我买礼物、陪我玩。但现在我明白了,爱是把快乐分给别人,是帮别人解决问题,是愿意为别人多走一步路。”

林老师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接着,她宣布:“从今天起,我们班要成立‘爱心互助小组’。每个孩子都可以认领一位需要帮助的同学,每周轮流照顾他/她一天。”

艾米第一个举手:“我要帮小宇!他总不爱说话,我想让他开心。”

林老师笑着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里,班级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原本内向的小宇开始主动发言;曾经总爱独自玩耍的乐乐,也开始邀请别人一起游戏;连平时最调皮的浩浩,也学会了在课间扶起摔倒的同学。

更令人惊喜的是,艾米的弟弟也加入了这个“爱心计划”。他虽然才四岁,却坚持每天给班里的“小助手”送上自己画的一张笑脸贴纸。

“因为我也想被爱呀。”他说。

林老师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笑了。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班级活动,而是一场关于爱的启蒙。


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艾米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她站在舞台上,望着台下熟悉的面孔——有父母、有老师、有同学,还有那个已经能自己走路的小弟弟。

“记得刚入学时,我总觉得世界是围着我转的。”她轻声说,“可现在我明白,真正的成长,是从‘我’走向‘我们’的过程。”

她翻开手中的笔记本,一页页都是她记录下的点点滴滴:

  • 3月12日:帮小宇整理书包,他第一次对我笑了。
  • 4月5日:妈妈教我煮一碗热汤面,我分给了邻居王奶奶。
  • 5月18日:我在操场捡到一只迷路的小猫,和同学们一起为它找主人。
  • 6月1日:我和弟弟一起画了一幅全家福,挂在了墙上。

最后一页,她写道:

“爱不是一种占有,而是一种流动。它像溪水,流过山川,滋润万物。当我们愿意将它分享,它就会变得更宽广、更清澈,也更长久。”

台下掌声雷动。

毕业典礼结束后,艾米回到教室。她轻轻抚摸着那面曾经挂满照片的墙报。

如今,墙上多了一张新的照片——是她和弟弟并肩站在樱花树下的合影。

风吹过,花瓣纷飞,仿佛在低语:

“爱,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光,而是无数人共同点亮的星河。”


多年以后,艾米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

她也曾在讲台上写下那句话:

“爱被分享时,才会成长。”

每当有孩子困惑地问:“老师,为什么我付出爱,却感觉不到快乐?”

她总会微笑着指向窗外那棵老梧桐。

“你看,那棵树每年春天都会开花。它不是为了自己美,而是为了让风带走它的花瓣,落在别人的肩上,落在孩子的手上,落在整个世界的怀抱里。”

“当你把爱分享出去,它就会回来,以另一种方式,长成更大的树。”

春风拂面,花瓣如雨。

而爱,正在悄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