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所向披靡》
首尔的春天来得悄无声息。三月末的风还带着冬末的寒意,但街头巷尾已悄然绽放出几簇嫩樱。城市在晨光中苏醒,而一场风暴,正悄然酝酿于平静之下。
IU的新歌《Love Wins》发布当天,社交网络瞬间炸开了锅。这首歌原是她新专辑《The Winning》的主打之一,旋律温柔坚定,歌词讲述在冷漠与偏见中依然选择去爱的故事。然而,标题却点燃了争议的导火索。
“Love Wins”——这个短语最早出现在201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历史性时刻,成为性少数群体争取平等权利的口号。如今,一位主流女歌手将其用于一首关于普遍之爱的歌曲,立刻引发了两极反应。
支持者认为,爱本无界限,IU用这个词传递的是包容与希望;反对者则指责她“挪用社会运动口号”,将严肃议题娱乐化。更有人断章取义,称她“鼓吹特定意识形态”。舆论如潮水般涌来,网络上充斥着攻击、嘲讽与阴谋论。
三天后,IU发布亲笔信,解释道:“有人说现在是‘大憎恶的时代’,分明不是爱蔓延的时候。但我想讲述的,正是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们如何努力去爱,直到最后一刻。”她写道:“拿起审查笔时,用没来得及看到的文脉和流程听歌曲的话,比起仇恨,宽容和包容在我耳边响起。”
然而,信件并未平息风波。相反,更多人开始挑剔MV细节:她与金泰亨饰演一对听觉与视觉障碍的恋人,在幻想世界中“康复”登场。残疾人权益组织发声:“我们想要的世界,不是残疾人‘克服’残疾,而是他们被接纳、被看见、被尊重地生活。”
压力如山。团队建议她删歌、道歉、甚至暂停活动。但IU只是沉默良久,然后说:“把歌名改成《Love Wins All》吧。”
她没有退缩,也没有辩解。她选择继续唱。
一个月后,IU开启《2024 H.E.R. WORLD TOUR》首尔站演唱会。四万三千个座位,一票难求。黄牛炒到十倍价格,粉丝彻夜排队抢票,只为亲眼见证那个曾无数次在深夜治愈她们的声音。
演出当晚,场馆灯火通明。IU一身素白长裙登台,开场便是《Love Wins All》。钢琴前奏缓缓响起,她闭眼轻唱:“哪怕世界崩塌,哪怕孤独如影随形,只要还有爱,就能赢过一切。”
台下,数万人齐声应和。有人流泪,有人高举写着“Love Wins All”的灯牌,有人紧紧抱住身旁的朋友。那一刻,语言、身份、立场都被歌声融化,只剩下纯粹的情感共振。
演唱会接近尾声时,IU摘下耳返,走向舞台边缘。她望着台下,声音微微颤抖:“我爱你们。我会多表达的。谢谢你们让我活下来,让我相信,应该会有更好的未来。”
全场寂静一瞬,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回应:“我们爱你!”
那一晚,无数人写下观后感。一位观众在知乎写道:“不是花又怎样,孢子也能过得很好。”她回忆自己多年挣扎于完美主义与自我否定,直到听见IU唱《孢子》与《Love Wins All》,才明白:真正的勇气,不是没有伤痕,而是带着伤痕依然选择去爱。
风波并未就此结束。
歌曲改名后,争议转为对“政治正确过度”的讨论。韩国《汉京日报》刊文《在只能说好话的压力下害怕开口》,引用德国记者勒内·菲斯特的观点:当“错误言论”的边界不断扩张,普通人连表达善意都变得战战兢兢。
“连‘爱’都说不出口的时代,才是最可怕的。”文章写道。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BlackByBlueBrave”的饰品品牌推出了“LOVE WINS”系列。每一件银饰上都镶嵌着锆石与水晶,刻着“Love Wins”字样。品牌声明中说:“我们为少数群体发声,用工艺传递尊重。相信爱总会赢。”
而在非洲,传音旗下品牌itel正践行着另一场“爱的行动”。他们的“Love Always On”公益项目已持续十年,为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的贫困儿童送去学习平板、图书与生活物资。2025年儿童节前夕,他们在难民营举办绘画活动,孩子们用彩笔画出梦想中的家园。
一张照片流传开来:一个穿itel捐赠T恤的小女孩,举着画板,上面歪歪扭扭写着:“I LOVE YOU.”
时间推移,喧嚣渐息。
《Love Wins All》并未因争议而消失,反而在时间中沉淀出更深的意义。它被用作婚礼背景音乐,被抑郁症患者设为每日唤醒铃声,被 LGBTQ+ 青年在出柜时分享给父母。
一位美国大学教授在课堂上播放这首歌,解释道:“‘爱赢过一切’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信念——在仇恨、恐惧、偏见面前,我们仍选择理解、连接与善意。”
他引用《纽约时报》的一项调查:84%的美国人承认,因害怕被攻击而不敢表达真实想法。“但正因如此,”他说,“我们才更需要像IU这样的声音,提醒我们:爱,不该是羞耻的词。”
一年后,IU再次站上首尔演唱会舞台。
这一次,她没有再提争议,也没有再解释。她只是在唱完《Love Wins All》后,轻声说:“谢谢你们,一直和我一起,让爱赢。”
台下,一位母亲牵着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男孩不善言辞,却在歌曲高潮时突然举起手,比出一个歪斜的爱心。母亲泪流满面。
另一角落,一对同性伴侣相拥而泣。他们曾因家庭反对几乎分手,直到听见这首歌,决定“再试一次”。
后台,工作人员递来一份报告:全球已有超过二十个国家的粉丝自发组织“Love Wins All”公益活动,从街头涂鸦到社区义演,从心理热线到残障支持。
IU看完,只说了一句:“原来,爱真的会传染。”
某日,德国记者勒内·菲斯特读到这篇报道。他在新书《错误的单词》再版序言中补充了一段话:
“我曾担忧PC运动走向极端,压制言论自由。但我忽略了另一种可能:当人们因恐惧而沉默时,总有人愿意先开口说‘爱’。
“这不是软弱,而是最勇敢的抵抗。IU的《Love Wins All》让我明白,真正的政治正确,不是禁止说什么,而是鼓励我们说出那些被遗忘的、却被需要的词——比如,爱。”
多年后,当人们回顾这个时代,或许不会记得那些谩骂与攻击,但会记得一个歌手,在风暴中心,依然选择唱:“爱赢过一切。”
就像赵容弼在1997年唱《风之歌》时所说:“更多的失败和苦恼无法回避,但现在如果答案就是爱,我会爱这世上的一切。”
爱,从未赢过一次就停下。它在每一次被质疑、被嘲笑、被误解后,依然选择再次出发。
它不靠胜利证明自己,而是在失败中依然存在,才显得无比强大。
所以,不是“Love wins”,而是“Love wins always”。
不是一次胜利,而是永远胜利。
在一个充满偏见与分裂的世界里,有人选择用音乐种下一颗种子: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说“我爱你”,光就不会熄灭。
而当千万人一起说,那光,终将照亮黑夜。
就像首尔那场演唱会的最后一幕——
全场熄灯,唯有数万手机闪光灯如星海般亮起。IU站在舞台中央,轻声哼唱,而后,全场合唱:
“哪怕世界崩塌,
哪怕孤独如影随形,
只要还有爱,
就能赢过一切。”
那一刻,没有人是孤岛。
那一刻,爱,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