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0 个字 ⏱️ 0分钟

《时间之河》

林远站在城市最高处的观景台,俯瞰着脚下如星火般闪烁的万家灯火。他刚从一场冗长的会议中脱身,西装领带微微松开,眼神却依旧疲惫。手机屏幕亮起,是母亲发来的消息:“远儿,你爸今天又在老屋门口等你,说想和你说说话。”林远叹了口气,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只回了一句:“妈,我最近太忙了,改天吧。”

他转身走进电梯,镜面映出一张被生活磨平棱角的脸——眼角有细纹,眉间有倦意,连笑容都显得有些机械。他不知道,这已经是他连续第十七个“改天”了。


林远曾是个理想主义者。大学时,他痴迷于摄影,背着相机走遍山野,记录晨雾中的露珠、黄昏里的剪影、老人手中那本泛黄的相册。他曾说:“我要用镜头留住时光,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被铭记。”那时的他,总在日记本上写下:“时间不是金钱,而是生命本身。”

可现实像一堵墙,慢慢推倒了梦想的围墙。

工作第一年,他加班到凌晨两点,只为赶一份方案;第二年,他开始习惯性地把“明天再做”挂在嘴边;第三年,他学会了在地铁上刷短视频,在会议室里低头看手机,在深夜的咖啡馆里对着电脑发呆。他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等项目结束就好了。

可“暂时”一拖就是十年。

直到那个雨夜,他接到父亲病危的消息。

赶到医院时,老人已躺在病床上,呼吸微弱。林远握着父亲枯瘦的手,忽然发现那只手上的皱纹,竟与自己掌心的纹路如此相似。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骑自行车,一遍遍扶着车后座,直到他说“我能行”。那时的父亲,眼里有光,声音有力。

“远儿……”老人艰难地睁开眼,“你小时候,最爱拍照片。现在……还拍吗?”

林远喉咙一紧,说不出话。

“你爸……一直留着你小时候的照片。”母亲低声说,“他每天晚上都会翻一遍,像在等你回家。”

林远怔住。他从未想过,父亲会这样珍藏他的童年。

那一夜,他坐在病房外的长椅上,泪水无声滑落。他第一次意识到:浪费的时间,不是消失在日历上的一行字,而是悄悄从生命里抽走的呼吸。


三天后,父亲走了。

葬礼那天,天空灰蒙蒙的,像一块浸透雨水的旧布。林远站在墓碑前,看着那块刻着“林建国 1952–2023”的石碑,忽然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浪费时间就是掠夺自己。”

他猛地回头,却什么也没看见。

可那句话,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深处尘封的门。


那晚,林远回到老屋。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灰尘在月光下飘浮,像无数未完成的梦。他走到父亲的书房,拉开最底层的抽屉,里面是一叠泛黄的相册。

他轻轻翻开,一张张照片浮现出来:五岁的他穿着红背心,在院子里追蝴蝶;八岁的他在雪地里堆雪人,脸上沾满雪花;十二岁,他站在校门口,抱着相机,笑容灿烂得像太阳。

最后一张,是他大学毕业那天,站在毕业照前,举着相机对准自己,笑着说:“我要用一生,拍尽人间风景。”

林远的手颤抖起来。他这才发现,父亲竟然一直默默保存着他所有的作品,甚至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将那些照片洗印成册,编号、分类、贴标签。

“原来……你一直在等我。”他喃喃道。

就在这时,书桌上一本破旧的笔记本自动翻开,纸页上写着一行字:

“远儿,当你看到这行字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了。但我想告诉你:时间不是用来‘挤’的,也不是用来‘省’的。它是一条河,你若不珍惜,它就会流走,而你,也会被冲散。”

林远跪坐在地上,泪如泉涌。


第二天清晨,林远带着父亲的相机,回到了城市边缘的一片废弃工厂区。这里曾是他少年时最喜欢拍照的地方——铁轨旁的荒草、锈迹斑斑的机器、爬满藤蔓的砖墙,都是他镜头下的故事。

他蹲在铁轨边,调整焦距,按下快门。咔嚓一声,阳光穿过铁轨间的缝隙,洒在镜头上,像一道金线。

那一刻,他仿佛听见了时间的呼吸。

他开始重新拍摄。不是为了展览,不是为了获奖,只是为了看见

他拍清晨第一缕阳光如何爬上窗棂,拍街头老人喂鸽子时嘴角的笑意,拍孩子在公园里追逐风筝的身影,拍一位清洁工在雨后擦拭路灯的侧脸。

他不再设定目标,也不再计算效率。他只是存在,只是凝视,只是记录。

一个月后,他在朋友圈发布了一组照片,配文只有两个字:

“回来。”

没想到,这条动态被上千人点赞、转发。有人留言:“我也好久没好好看过这个世界了。”
有人写道:“谢谢你让我想起,生活不该只是生存。”

更有一位网友私信他:“我爸爸也走了,但我从没拍过一张他的照片。谢谢你让我明白,有些爱,来不及表达,就永远失去了。”

林远回信说:“别等。别等‘改天’。别等‘以后’。
因为时间不会等你,而你,正在掠夺自己。”


半年后,林远辞去了那份高薪的工作,创办了一个公益摄影项目——“拾光计划”。

他邀请城市里的普通人,带上自己的相机或手机,去拍下身边最平凡却最动人的瞬间:妈妈在厨房忙碌的背影,孩子第一次牵着父亲的手走路,街角卖花老人的笑容……

他们不需要技巧,不需要构图,只需要真实

项目上线三个月,收到超过两万张照片。其中一张,是一位年轻母亲拍下的:她怀抱着刚出生的孩子,窗外是初升的朝阳,孩子的小手正无意识地抓着她的手指。

配文是:“他来这个世界的第一天,我忘了拍照。但我知道,他就是我的全部。”

林远把这张照片放在了项目的首页,标题是:

“时间从不等人,但爱可以。”


一年后,林远站在一座小城的广场上,主持一场名为“时间之河”的摄影展。

展厅中央,是一条由数千张照片拼成的“河流”,蜿蜒流淌,从童年走向老年,从欢笑走向沉默,从喧嚣走向宁静。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简短的文字,讲述一个关于“错过”与“重逢”的故事。

一位白发老人站在一幅照片前,久久不动。那是他年轻时与妻子在海边的合影,背景是落日余晖。他轻声说:“我们结婚那天,她想拍张合照,我说‘等以后有空再说’。结果,她再也没能站在我身边。”

林远走过去,递给他一支笔。

“写点什么吧。”他说。

老人颤抖着手,在照片背面写下:

“如果能重来,我会立刻拿起相机,对她说:‘亲爱的,我们现在就拍。’”


展览闭幕那天,林远独自坐在展厅角落,望着那条“时间之河”缓缓流动。

他打开父亲的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写着:

“时间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它是镜子。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映照你。
浪费时间,就是在掠夺自己。
珍惜时间,才是对自己最深的温柔。”

林远笑了,眼角有泪。

他起身,走向出口,迎着夕阳走去。

身后,那条由千万个瞬间组成的河流,静静流淌,如同一条永不干涸的生命之河。


多年后,有人在城市图书馆的角落,发现一本无人问津的旧相册。

翻开第一页,是一张泛黄的照片:一个年轻人站在山顶,仰望星空,手里握着一台老式相机。

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字:

“浪费时间就是掠夺自己。
所以,请从现在开始,认真地活着。”

风轻轻吹过,书页翻动,像时间低语。

而那句话,终于被世界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