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0 个字 ⏱️ 0分钟

未竟的棋局

伟大的人在准备好前就行动

陈默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代码,手指悬在键盘上方,久久未能落下。二十七岁的他已经在这家科技公司做了五年程序员,每天重复着类似的代码调试工作。办公室的日光灯将他的影子投在玻璃隔断上,像个被困在迷宫中的囚徒。

"又在发呆?"同事王涛端着咖啡经过,随手往他桌上扔了一袋速溶咖啡,"下周一的产品演示准备好了吗?"

"快了,"陈默挤出一个笑容,"最后几个功能还在测试。"

"别太追求完美,"王涛耸耸肩,"按期交付比完美更重要,这是老板的原话。"

陈默点点头,目光却不自觉地转向桌角那本泛黄的笔记本——父亲留给他的唯一遗物。封面上用钢笔写着"未完成的棋局",那个"未"字最后一笔拖得很长,仿佛承载着无尽的遗憾。

下班后,陈默像往常一样最后一个离开。夜幕下的城市灯火璀璨,他站在写字楼前的广场上,仰望着对面大楼播放的科技新闻。画面中,一位年轻企业家正在介绍最新的脑机接口技术,那是陈默大学时的室友林浩。

"他行动得真快,"陈默喃喃自语,"而我还在准备..."

回到家,陈默煮了碗泡面,随手翻开父亲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各种算法理论和编程设想,大多数页面都布满修改的痕迹,最后一页写着一段话:"真正的算法应该像人类思考一样具有创造力,而非机械执行指令。我已看到方向,但时间..."

这段话写于父亲因脑瘤去世前一周。陈默的指尖轻抚过那行字迹,想起父亲临终时说的话:"默儿,最伟大的棋手不是想好了所有步骤才落子,而是在混沌中创造可能..."

那夜,陈默失眠了。凌晨三点,他做了一个决定。

清晨的办公室里,陈默径直走向技术总监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个U盘。

"我想做一个产品演示之外的展示,"陈默的声音比他预想的要稳,"基于我父亲留下的算法理论,开发了一个新的自然语言处理框架。"

技术总监惊讶地挑眉:"下周一就是正式演示了,你现在才提这个?"

"正因如此才更有价值,"陈默直视总监的眼睛,"它能解决我们产品目前最大的瓶颈问题。"

演示当天,陈默站在会议室的投影前,手心冒汗。他开发的框架运行得并不完美,有几处甚至出现了明显错误。但当核心功能展示时,在场的技术人员都坐直了身体——这个不成熟的系统展现出惊人的潜力。

"这个思路很有价值,"首席技术官评价道,"虽然还不完善。"

散会后,林浩找到了在楼道里抽烟的陈默。"听说你展示了新东西?"这位已经成为科技新贵的大学室友笑着问,"还是那么喜欢冒险。"

"你当初创立公司时,准备好了一切吗?"陈默反问。

林浩大笑:"准备好?我连办公室的租金都是借的。但有些事,等待'完美时机'就是等待永远不会到来的东西。"

一周后,陈默被调到了公司的创新实验室,负责那个不成熟但有潜力的项目。他开始频繁加班,笔记本上记满了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有时半夜灵感突至,他会立刻跳起来修改代码;有时连续几天毫无进展,只能在实验室里来回踱步。

"你太着急了,"实验室主任张教授看着陈默通红的眼睛说,"技术突破需要时间。"

"但世界不会等我们准备好,"陈默敲击着键盘,"我父亲花了二十年准备,最终只留下一本笔记。"

三个月后,团队遇到了重大瓶颈。核心算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应用中总会出现无法解释的错误。团队士气低迷,有人开始质疑这个方向是否正确。

那天深夜,实验室只剩陈默一人。他盯着屏幕上闪烁的报错信息,突然想起父亲笔记本上的一句话:"当逻辑无法解决问题时,试试非逻辑的方法。"

陈默做了个疯狂的决定——他将算法结构完全打乱,引入了一系列随机参数。这不是教科书上的方法,甚至违背了常规编程原则。系统运行后,屏幕上先是一片混乱,然后逐渐显现出令人惊讶的模式。

"这不可能..."陈默喃喃自语。数据显示,错误率下降了60%。

"你做了什么?"第二天早上,张教授看到测试结果后震惊地问。

"我...没准备好就行动了,"陈默诚实地说,"打破了所有规则。"

项目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六个月后,他们的技术被一家国际科技巨头看中,以令人咋舌的价格收购。签约那天,陈默站在落地窗前俯瞰城市,手里握着父亲留下的笔记本。他想起了小时候和父亲下棋的情景,父亲总在第一子落下时说:"开始了就不回头。"

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陈默成功的秘诀。

"我的导师曾告诉我,伟大的人不是因为准备好了才行动,"陈默看向台下的张教授和林浩,"而是因为行动了才变得伟大。"

发布会结束后,陈默回到空荡的公寓。他将父亲的笔记本郑重地放在书架上,旁边是他新买的空白笔记本。第一页,他写下一行字:

"未完成的棋局,现在轮到我了。"

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闪烁,如同无数等待被连接的数据节点。陈默知道,下一次,他不会等到"完美时机"才行动。因为完美从来不是起点,而是那些冒失行动后意想不到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