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柜里的第十座奖杯
林夏擦奖杯时,玻璃柜里的倒影晃得她眼睛发酸。第十座"未来之星"机器人设计赛金奖奖杯正对着她,金属表面映出她紧绷的下颌线——这是她高二这年拿到的第三个市级奖项,可此刻奖杯上的铜绿擦了又冒,像块哽在喉咙里的硬糖。
"林社长,周老师让你去实验室。"新加入的高一学妹小棠探进头来,马尾辫上的蓝丝带晃得人眼花,"说是市创新赛的规则有变,要开紧急会议。"
实验室的门没关严,林夏听见周老师的声音从里面漏出来:"今年的主题是'有温度的机器人',重点考察情感交互功能。不是比速度,不是比力量,是比......"
"比谁的机器人会哄小孩?"陈默的声音带着点嗤笑。这个总把卫衣帽子扣在头上的编程天才,此刻正蜷在转椅里,手指无意识地敲着键盘,"去年我们用液压臂破了搬运速度纪录,今年要改做会说'你真棒'的电子宠物?"
林夏推开门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转过来。墙上的老挂钟滴答作响,指针停在下午三点——和三个月前省赛庆功宴的时间分毫不差。那天她站在聚光灯下,奖杯在指尖折射出七彩光斑,校长拍着她的肩说:"林夏,机器人社的未来就靠你了。"
"规则确实变了。"周老师把平板电脑转向她,屏幕上是大赛官网的公告,"情感交互需要多模块协作,传感器、语音识别、微表情捕捉......这不是一个人的项目,需要团队配合。"
林夏的指甲掐进掌心。从初三第一次接触机器人,她就习惯了独来独往。设计图纸是她画的,电路板是她焊的,连比赛时调试程序的也是她——那些奖杯上刻着的"林夏"二字,比任何证书都更让她安心。
"我可以负责核心算法。"陈默突然开口,帽檐下的眼睛闪了闪,"但需要有人做情感模型,可能还要......"
"我来做交互设计。"小棠举起手,蓝丝带在腕间晃成小漩涡,"我学过儿童心理学,知道怎么让机器人的反应更自然。"
林夏看着他们发亮的眼睛,喉咙突然发紧。去年省赛决赛前夜,她在实验室熬了整宿,焊枪的火星溅在手腕上,烫出一串小疤——那时她多骄傲啊,觉得所有的胜利都该是孤勇者的勋章。
"下周交初稿。"周老师的话像根针,刺破了她的沉默,"林夏,你是社长,带好团队。"
第一周的讨论会开得像场混战。陈默写的算法太复杂,小棠的交互模型总卡壳,负责机械结构的阿杰把关节设计得太僵硬,机器人抬个手都像在跳机械舞。林夏站在实验室中央,手里攥着去年省赛的设计图,纸边被她捏出了毛边。
"不如用液压臂的结构改。"她指着图纸,"稳定性有保证,我们去年用这个拿过奖。"
"但液压系统太重了。"阿杰推了推眼镜,"情感交互需要轻便,小孩抱起来要舒服。"
"那用碳纤维?"陈默敲着键盘,"不过传感器的位置要重新算,否则信号会干扰。"
林夏的太阳穴突突直跳。她想起去年省赛时,自己一个人在实验室改了十七版图纸,每根导线的走向都精确到毫米——那时候多简单啊,只要自己够强,胜利就像春天的玉兰,该开的时候自然会开。
"试试这个。"小棠突然把平板递过来,屏幕上是个圆头圆脑的机器人模型,"我参考了治愈系玩偶的设计,圆弧能减少压迫感。"
林夏盯着那个没有棱角的模型,喉结动了动。三个月前的庆功宴上,校长说要把她的设计图挂在荣誉室;上个月家长会,妈妈把奖杯擦得锃亮,说要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可此刻,这个没有液压臂、没有金属棱角的"圆头娃娃",正用它笨拙的轮廓,撞碎她心里那面写满"胜利"的镜子。
第二周的深夜,实验室的灯还亮着。林夏蹲在地上,看着散了一地的零件——刚才测试时,机器人的语音模块突然失控,对着小棠喊了二十遍"你真丑"。陈默的耳尖通红,小棠咬着嘴唇拼命眨眼,阿杰的螺丝刀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都是我的错。"陈默突然站起来,椅子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我不该改算法的,按去年的程序来就不会......"
"不。"林夏按住他的肩膀,掌心触到卫衣布料下生硬的骨节,"是我的问题。"她弯腰捡起那个圆头机器人,指尖拂过它被撞歪的耳朵,"我总想着用过去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可今年的比赛,要的不是更厉害的机器人,是更懂人的机器人。"
月光透过纱窗洒进来,照在玻璃柜上。第十座奖杯的倒影里,林夏看见自己的眼睛——不再是过去那种锋芒毕露的亮,而是带着点柔软的光。她想起上周去特殊学校做调研,有个坐轮椅的小女孩抱着实验室的测试机器人,说:"它的手暖暖的,像我奶奶。"
"我们重新来。"她把机器人放在操作台上,"陈默,算法需要更拟人化,参考一下儿童语言数据库;小棠,交互模型加个情绪反馈机制,机器人要能感知对方的语气;阿杰,关节部分用记忆棉包裹,触感要像人的皮肤......"
第三周的清晨,实验室飘着咖啡香。林夏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看着屏幕上逐渐成型的代码——这是陈默改的第七版算法,现在机器人能根据对话内容调整语调了。小棠抱着笔记本跑进来,脸上沾着饼干屑:"我找到啦!特殊学校的老师说,孩子们喜欢机器人眨眼睛,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2次最自然。"
阿杰举着新做好的机械臂,硅胶皮肤下的传感器闪着幽蓝的光:"这次绝对不会硌到小朋友,我试了二十种材料。"
林夏笑着接过机械臂,指尖触到硅胶表面的温度——阿杰在里面加了微型加热模块,32摄氏度,和人的体温差不多。窗外的玉兰树抽出了新芽,风过时落了几片花瓣在操作台上,落在机器人圆滚滚的头顶。
市创新赛决赛那天,林夏站在后台,看着舞台中央的聚光灯。机器人"小暖"正眨着圆溜溜的眼睛,给坐在轮椅上的小女孩讲睡前故事。它的声音轻轻的,像春天的雨,讲到"小熊找到了妈妈"时,还会伸出暖暖的手,摸摸小女孩的头发。
"现在,有请获奖队伍。"主持人的声音响起,"冠军是——实验中学'未来温度'团队!"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林夏走上台时,瞥见观众席里周老师在鼓掌,陈默的帽檐翘了起来,小棠的蓝丝带在人群里晃成一片海。奖杯捧在手里,这次的奖杯是暖金色的,底座刻着"有温度的创新"。
庆功宴结束后,林夏回到实验室。玻璃柜里,第十座奖杯旁边多了个空位——新奖杯还没来得及放进去。她站在柜前,看着那些曾经让她骄傲的金属奖杯,突然想起特殊学校小女孩的话:"姐姐,小暖比奖杯好,因为它会陪我玩。"
月光透过纱窗,洒在新奖杯上。林夏轻轻擦了擦奖杯底座,突然发现底座内侧刻着一行小字:"胜利是起点,不是终点。"
后来的日子里,机器人社的玻璃柜逐渐满了。但林夏最珍惜的,不是哪一座奖杯,而是每次比赛后,实验室里飘着咖啡香的深夜,是陈默敲键盘的声音,是小棠的蓝丝带,是阿杰举着新零件时发亮的眼睛。
她终于明白,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握在手里的奖杯,而是学会把过去的辉煌变成脚下的台阶,然后抬头看看,更远的山巅上,还有更美的风景在等。
就像那天在特殊学校,小女孩抱着小暖说:"它会长大吗?"
林夏蹲下来,摸摸小暖的头:"会的,它会和我们一起,永远向前走。"
玻璃柜里的奖杯在月光下闪着温柔的光,像无数颗星星,照亮了通往更远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