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代价》
避免批评的唯一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
文华出版社的编辑部里,空调的嗡嗡声几乎盖过了键盘敲击的声音。三十岁的资深编辑季明已经盯着电脑屏幕发了半小时呆,文档上只写了三行字——新书选题策划的标题和两句半吊子的简介。
"季明,你那份策划案周五前必须交上来。"总编辑刘志从隔间探出头来,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
季明点点头,目光不自觉地飘向了办公桌角落的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文学新人奖颁奖典礼上的合影。那时他才二十五岁,被称为"最有潜力的青年编辑",策划的几本书都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他轻轻叹了口气,继续盯着空白的文档。手指在键盘上方悬停了半天,最终还是放了下来。屏幕右下角的聊天图标闪烁起来,是同事张莉发来的消息:"听说刘总要提拔一个副主编,你的资历最老,机会很大啊!"
季明的心跳加快了几拍,手指在回复框里输入:"我不一定合适..."又删掉,最终只回了个微笑表情。
下班路上,季明习惯性地绕到一家小书店。书店老板老陈是他多年的朋友,见他进门便招呼道:"刚好来了几本新书,你给把把关?"
季明随手翻了翻,眉头微皱:"这本的装帧太花哨了,内容也流于表面;那本的选题太冷门,市场前景堪忧..."
老陈笑了:"你还是这么犀利。不过话说回来,你上次推荐的几本书卖得都不错,什么时候自己也策划一本?"
季明的手停在半空,像被什么无形的力量拉住。五年前那场噩梦般的经历又浮现在眼前——他精心策划的一套文学丛书因为太过前卫而遭到业界权威的猛烈批评,销量惨淡。更糟的是,那些批评直指他的专业能力,甚至有人说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好书"。
"最近...没什么灵感。"季明放下书,勉强笑了笑。
回到家,女友林默正在厨房忙碌。听到开门声,她探头出来:"今天出版社有什么新消息吗?"
季明摇摇头,把包放在沙发上。林默擦了擦手走过来:"我们公司下周有个新品发布会,需要写宣传文案,你不是文笔很好吗?要不要试试?"
"我...可能不太擅长那种商业文案。"季明避开她的目光。
林默欲言又止,最终只是说:"晚饭快好了。"
深夜,季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手机屏幕亮起,是刘志发来的消息:"明天上午十点,董事会讨论副主编人选,你有兴趣可以来旁听。"
季明盯着这条消息直到屏幕自动熄灭。他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但更知道一旦争取这个职位,就会面临无数评价和审视。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了躲在安全的阴影里——不主动争取,就不会有失败;不发表意见,就不会有批评。
第二天早上,季明比平时早到了公司。路过会议室时,他听到里面刘志正在说话:"...可惜了,季明能力是有,就是太消极。出版行业需要敢想敢做的人..."
季明的脚步顿住了,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原来即使什么都不做,也一样会被人评价,而且可能是更糟糕的评价。
午休时间,他独自一人走到公司天台。初春的风还带着寒意,却让他混沌的大脑稍微清醒了一些。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纸——这是他昨晚睡不着时写下的新书策划草案,一个关于"沉默的大多数"的非虚构选题。
"躲在这里干什么?"张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季明下意识想把纸藏起来,但最终只是苦笑着递给了她:"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张莉认真看完,眼睛亮了起来:"这个角度很新颖啊!现在市面上正缺少这种探讨社会心理的深度作品。"她顿了顿,"不过可能会引来一些争议..."
"是啊,所以..."季明伸手想拿回那张纸。
张莉却把纸折好放进自己口袋:"所以更应该做。你知道吗?我进公司这三年,最常听老同事们提起的就是五年前你策划的那套先锋文学。虽然当时批评声很多,但现在看来,那套书里的好几个作者都成了文坛中坚力量。"
季明愣住了。风扬起他的衣角,天台下的城市喧嚣仿佛远去了。
下午三点,季明敲响了刘志办公室的门。
"关于副主编的职位,"他的声音有些发颤,但眼神坚定,"我想争取一下。这是我做的新策划案,可能不够完善..."
刘志惊讶地接过文件,快速浏览后露出笑容:"这才是我认识的季明。不过你得知道,这个位置会面临更多挑战和批评。"
季明深吸一口气:"我明白了。批评是难免的,但比起因为害怕批评而什么都不做,我宁愿选择做些什么,然后承受那些批评。"
走出办公室时,季明觉得肩上的重量似乎轻了许多。他掏出手机,给林默发了条消息:"关于那个宣传文案,我想试试看。晚上回家我们聊聊细节?"
发完消息,他抬头望向窗外。春日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桌面上,照亮了角落里那张积灰的颁奖照片。季明走过去,轻轻擦去相框上的灰尘,把它重新摆在了办公桌显眼的位置。